陈集村:产业振兴助力脱贫攻坚

通讯员崔海晗 吴素楠

7月22日,在襄州区峪山镇陈集村,村党支部书记杜新建告诉笔者:“泉水滋润后的稻虾,别有风味。这里的小龙虾肉质肥美、稻米清香可口……”

陈集村是襄州区3个省级深度贫困村之一,现有居民296户1536人,精准扶贫户69户。近年来,该村将农业种植作为主导产业,并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用产业振兴助力脱贫攻坚。

“合作社+”:让贫困户“团队式”脱贫

陈集村把加快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利用区里的扶贫政策和产业扶持资金,把稻虾共作这一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该村成立襄州区峪山镇耕联合作社,由合作社向贫困户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并统一收购。“水稻按照高于市场均价计算,亩产值1800元。小龙虾按照全年最低价一公斤30元计算,亩产值6000元。每亩年收入7800元,剔除生产成本2500元,每亩纯收入5300元,贫困户可当年脱贫。”杜新建给笔者算了一笔账。

截至目前,陈集村有26户贫困户准备发展稻虾共作,已有6户贫困户利用金融扶贫小额信贷资金60万元发展稻虾共作24亩,合作社免费提供技术,带领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因病致贫的李兆华家有5口人,全家仅靠种地获取收入。在该村龙虾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的帮扶下,李兆华准备在自家6亩水田里发展稻虾共作,每亩可收入6000余元。他说:“今年脱贫有望了。”

“小额贷+”:让贫困户“创业式”脱贫

“感谢驻村工作队为我家协调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去年养殖5头牛,纯收入3万元,今年新买6头牛,按照今年的牛市行情,年底脱贫有望了!”在新改建的牛棚里,贫困村民陈前陆高兴地说。

把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用在脱贫攻坚的“刀刃”上,推广“户贷户用、实现自我脱贫经营模式”,开展扶贫小额贷款办理工作。该村向上争取,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户平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8万余元,为贫困户创业解除后顾之忧。

李兆华是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体残疾,养牛前仅靠妻子种几亩地过日子。“去年行情好,年初购买小牛便宜,年底卖的时候贵,出栏10头牛,平均一头牛可净赚3000元。”谈起去年的收入,李兆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年行情更好,李兆华一家人对致富奔小康越来越有信心。

“项目+”:让贫困户“链条式”脱贫

该村与拓古农资有限公司合作,联手峪山汇吉星农机专业合作社,帮助贫困户发展优质水稻种植、秸秆编草绳、艾蒿种植等项目。该村与襄州区丰满秋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在贫困户中推广起垄花生种植,并探索发展新产业扶贫项目黑小麦种植、稻虾共作,让贫困户在产业链条上脱贫致富。

7月22日,笔者在该村稻虾共作基地看到,有几亩巨型稻已经长到近1米高。据介绍,巨型稻身形笔挺,穗长粒多,圆润饱满,预计每亩产量可突破1000公斤。“村里现在种有7亩巨型稻,采用泉水浇灌,生态环保,产出的生态米在市场上备受青睐。”杜新建介绍,巨型稻单季亩产在1000公斤以上,以出米率60%折算,每公斤价格在40元左右,仅稻米一项每亩收益约2.4万元,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提起艾蒿种植,贫困村民尚荣全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区扶贫办给我们一亩艾蒿补贴500元,合作社又与我们签订了收购协议,一亩一茬可收500斤艾蒿叶子,一年三茬可收1500斤,按保底价2.5元一斤计算,一亩一年可收入3750元。我种了3亩,一年收入1万多元。”

去年以来,该村更换大容量变压器解决生产生活用电问题,让扶贫项目光伏电站产生效益;维修泵站、硬化2200米渠道,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修建部分通组路、田间作业道,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责编:魏婷婷  王亚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