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基础显优势,“农业大区”唱响农业现代化!

农业生产由“新农民”支撑、农业机械向智能化迈进、农副产品建可追溯体系……襄州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由量变向质变跃升。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继续位居全省第一,产粮大区位置保持稳定。建设生猪产业发展“五大基地”,实现全年生猪存出栏量“稳中有进、进中向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

“新农业”由“新农民”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在襄州区,一场针对职业农民培训在该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昊地院士专家工作站)如期举办。该区创业孵化中心、“田间课堂”等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职业农民带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炎炎夏日,在襄州区,一群年轻的职业农民忙碌在大棚里、果园间、车间内,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从父辈手中接过宝贵的土地。

新农人、田间作业见身影。今年28岁的范超,是黄集镇李楼村人,2014年6月毕业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曾在外创业。2018年回乡利用300多亩莲藕套养小龙虾,并组建一支20多人的“90后”销售团队,辐射带动100多户农民养殖小龙虾。

能人回乡发展特色产业,成为“新农民”。朱集镇旺午村联系多名在外经商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发展,成立芦笋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余亩发展芦笋种植,吸纳农户入股,户平增收2000元;投入资金500万元,建成苗木花卉基地100余亩,让农户以劳动力入股,按照比例与农户分成,户平增收2000元。如今,该区共有91位乡贤回乡创办企业,投资额达32.36亿元,带动3273人就业。

新腾飞、农业科技在改变。科技是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因素。在襄州区,一些年轻的新农人带来一些从未有过的新气象。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科技带动下悄然发生改变。

在幸达鑫家庭农场800多亩田间,不见一人。此时,农场主李涛正坐在办公室内,点击电脑屏幕。画面上,农场每一处农作物长势、每一个角落情形,都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

给李涛充当“耳目”的,是遍布田间地头的62个摄像头。返乡后流转土地886亩,投资20多万元建起的电子摄像监控体系,实现对农作物生产过程的即时监控。李涛说,这是幸达鑫家庭农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一部分。

新征程、产业融合助振兴。在程河镇,不少过去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村民,现在靠种植高产值的中草药增收致富,是因为这里有个襄阳杨四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首期与乡亲们签定了100亩的中草药种植协议,公司提供种植技术,并负责回收。乡村们致富不仅仅在种植中草药上,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力还可以就近就业,增加收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怎样打造一支符合产业融合发展所需要的职业农民队伍?襄州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12月中旬,新兴办家庭农场149个,流转土地47095亩,带动本地农民就业9300人;创办农家乐80家,接待游客104900人,带动本地农民就业750人。

“新农机”向智能化迈进

从铁犁牛耕到全程机械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农业机械运用的引领者,到如今成就全国农业机械化试点,一大批卫星导航、无人机飞防、智能农机的运用,让襄州区农业越来越智慧,也让更多的农民鼓起腰包奔小康。襄州区作为全国农业机械化试点,今天,从耕到收、从秸秆还田到粮食烘干,全程实现了机械化操作。

“襄阳农业,大规模机械化,在全国做这么好,感觉很震撼,特别印象深刻的是机械化水平特别高。”去年3月,在全国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上,来襄州区参观后的与会代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与棉麻局局长高芳十分感叹。

“原来的东方红马力只有54匹马力,现在机械化拖拉机,都达到了180匹马力,相当于原来的三倍。”一对比,伙牌镇农机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张金成有了新的感慨:“现在有收玉米的、收花生的、打花生的,与原来那个程序大不一样,搞耕地、犁地、播种,发展的项目多了。”

当镰刀、锄头进入农耕文化博物馆时,“襄州造”无人植保机、轮式拖拉机等已经成为农业“主力军”……在水稻收割季节,襄州区组织4000余台收割机开展水稻秋收生产,机械化收割率达到100%。东风井关襄阳工厂副总经理张春彬说,农业产业升级是东风井关一个很好的契机,公司将从耕、种、管、收、储等各个环节服务于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智能化的发展。

国产化降低成本,“襄州造”扬帆出海。“依托东风零部件集团配套,实现‘T954’型号拖拉机变速箱的国产化。”襄州区着力推动农机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一批“襄州造”苦炼内功、外拓市场,东风井关的轮式拖拉机却实现了逆势上扬。据介绍,T954系列变速箱成本下降30%,价格下降到38000元;同时操控性非常好,在农田里转弯半径非常小,底盘比同类产品轻1/3,对农田的伤害大量减小。

降成本,让产品更具竞争优势;谋创新,则让产品更快升级换代。今年,国家明确提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突出绿色、需求导向,东风井关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制的植保无人机、为秸秆回收利用研制的半喂入式收割机,开始在各地大显身手。“襄州造”代表中国装备扬帆出海,使该区装备制造业实现逆势上扬,同比增长14.9%,助推了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告别传统的刀耕火种,用上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新农民”种地越来越体面,全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实现88.1%,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作业率实现95%以上,全程农机化,让襄州区农业更智慧、更精准,使襄州从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强区迈进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农字号”建可追溯体系

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面临新挑战。怎样转型谋变?怎样提质增效?襄州区以完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为抓手,通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农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等,让农产品走出去,带动新农村旺起来。

打造“农字号”品牌,加快“走出去”步伐。三珍食品有限公司是襄州区农产品出口企业之一,通过不断细化市场、优化质量,走特色产业之路,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并形成较为固定的商贸关系。该公司每年从全国各地收购的橡籽是制作橡籽淀粉的原材料,由于集中、量大,储存晾晒麻烦。今年,该公司投资300万元研发建设集卸料、烘干、仓储于一体的自动化生产线,预计降低原料损耗10%左右,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并且提高公司效益20%。

一辆辆载有10吨冰鲜猪肉的生鲜冷链运输车,驶出正大食品(襄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襄阳正大),不久这些猪肉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襄阳正大已形成“从农场到餐桌”的猪肉食品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去年9月20日,襄阳正大供港冰鲜猪肉通过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推荐注册,其产业链共有12家约16万头规模的养殖场完成供港备案。

“一块锅巴”提供近2000个弹性工作岗位。卧龙神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襄州农产品加工园区的领军企业之一,其生产的“卧龙锅巴”等产品,成为年轻消费者心目中的网红产品,在天猫、京东等平台上拥有卖场,线下已进入大型商超的销售网络。

在襄州农产品加工园区从事锅巴生产的企业有38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工人大多来自周边的农村。随着“卧龙锅巴”等产品销量的稳步扩大,卧龙神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拟开展产业链产品对接会,面向周边上游产业,采购优质大米、面,与专业合作社建立辣椒产供销协议,更多农户将有机会进入产业链。

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创新升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广绿色高产高效种养模式,叫响一批绿色、有机、知名农产品品牌;强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溯源监管,加强农业绿色防控,严格监测检测,严把市场准入、准出关,全面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网;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引进福建盼盼食品全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生产基地项目,成为该集团在华中地区第一个、湖北省唯一一个全系列产品生产基地。襄州区已经初步形成畜禽水产品加工、粮油精深加工、休闲食品加工、饲料精深加工、传统特色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和“冬桃镇”“农旅镇”“稻虾村”“土豆村”“果蔬村”等特色产业镇村,“一桌菜、一壶油、一袋面、一提米”品牌效应显著提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色农业产业带动贫困户的比率由2019年的88.7%提升为97.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比率由2019年的91.4%提升为97.1%。


全媒体记者:崔海晗

编辑:王玉虎    校对:汪洋

责编:张丽

审核:章铁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