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襄州区:奇山妙水起宏图

襄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名人志士辈出,人民勤劳淳朴,孟浩然、皮日休等唐代著名诗人在这里留下诗歌和传奇……

襄州,自古就是交通枢纽、商贾重镇。如今,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唐河、白河、唐白河、滚河、淳河、小清河六大水系穿境而过,高速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物产丰富、生态良好,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新兴的工业城市。

“十三五”圆满收官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湖北襄阳襄州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眼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从污染防治到节能减排,从优化结构到系统治理,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三大主战场持续发力、砥砺攻坚,打出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组合拳”。

三大战役克难攻坚,全面小康成色十足。

蓝天保卫战胜利收官。建立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中心监控平台,对主要涉气污染源实行24小时监控监测。实行“红黄绿”挂牌制度,监督在建工地严格落实扬尘防治“8个100%”。提升道路机扫覆盖率,各类道路全面纳入“以克论净”标准管控。狠抓工业废气治理,开展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和“散乱污”企业治理专项行动。实现主城区餐饮油烟直排、露天炭烧烤、经营性散煤使用、露天喷涂作业“四个清零”。拆除禁燃区燃煤锅炉35台。淘汰黄标车2733辆。完成全区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清理整治再生资源回收站点81家。实行重中型货车“禁限行”,严厉打击“闯禁”和“飞扬撒漏”行为,颁发非道路移动机械牌照702台。开展成品油市场整治。秸秆禁烧成为行动自觉。修订完善《襄州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

2020年,襄州区PM10年均值68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值5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率73.7%,三项指标全部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既定目标。因臭氧防治和秸秆禁烧工作成绩突出,分别获得市级奖励资金200万元、133万元。

碧水保卫战全面达标。17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入运行。完成小张湾沟等4条城市水系治理。督促伙牌、双沟工业园规范完善“一园一档”环境监管台账,开展工业企业达标排放、非法排污整治等专项行动。完成小清河王湾国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成乡镇“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取缔投肥投粪和围网养殖。开展河库清“四乱”行动,拆除违法建筑物30000多平方米。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4%。禁捕退捕有效落实,124艘禁捕渔船全部拆解,“三无”涉砂船舶全部取缔,非法砂场全部拆除。投资3亿元建设中小河流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项目。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306处,铺设管网391公里。全区56个加油站完成地下油罐防渗改造。与南阳市、枣阳市、老河口市建立上下游联防联控和生态补水机制。

“十三五”期间,襄州区唐白河、小清河、滚河3条河流断面水质均值完成年度考核目标,2020年获得襄阳市生态流域补偿资金231.805万元,荣获“湖北省河湖长制示范单位”称号。

净土保卫战蹄疾步稳。全面实施“土十条”,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专项战役和“清废行动”,提前完成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0%”的攻坚任务。

污染总量减排扎实推进。核发排污许可证1517家,在全市率先完成“全覆盖”任务;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工作,建立1138个污染源信息台账;上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项目192个,完成“十三五”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消减12%、12%、22%、25%的目标。

补齐短板精准发力,人居环境改善提升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十三五”期间,襄州区坚持竞进提质、速效兼取,积极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累计完成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项目598个,总投资86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8家,总数达到55家。东风井关入选全国第三批绿色制造体系示范企业,古襄阳等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加强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武钢集团襄阳重型装备材料有限公司淘汰落后钢铁产能80万吨,襄阳玉龙投资有限公司4座中频炉先后关停。

生态工程多点开花。持续推进“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转变,新建浩然公园等园林游园10个,城市绿地率达到33.5%。植树造林76347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投资44.34亿元的“一江两河”项目全面开工。投入乡村振兴资金38亿元,着力打造“一轴两翼多点支撑”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完成122个村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通过省级验收。推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11个镇垃圾转运站全部启用。“厕所革命”等“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全面完成。

生态建设成绩突出。编制《襄州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18-2020年)》,积极开展生态镇、生态村创建,获得省级生态镇命名5个、生态村命名31个。双沟刘大湾村被评为“全国文明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黄集毛岗村等14个村被评为省级“文明示范村”,程河曹河村等7个村被列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打造生态文明建设“襄州样板”

随着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深入,襄州区广大党员干部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各地各部门抓生态环保的政治站位不断提高,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优化体系健全机制,谋篇布局更加成熟。生态环保工作组织领导更加强化。襄州区委、区政府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区委常委会建立“逢会必听、每周必讲”制度。党政主要领导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责任,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大案件亲自督办。

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更加明晰。结合机构改革后的职责调整,修订《襄州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进一步明确区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各镇(街、区)、区直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建立“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责任体系。

生态环境目标考核更加细化。制定《襄州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办法》《襄州区环境保护“一票否决”暂行办法》,将全区82个单位纳入考核范围,实行年度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形成闭环管理。推进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联合财政、水利部门印发《襄州区水环境质量奖惩考核办法》,对辖区各镇水环境质量达标改善情况实行分段考核,厘清水环境治理责任。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优化。制定《襄州区关于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十个细化实化”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方案》,逐步健全全区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政策体系,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生态治理项目化推进更加精准。结合湖北省生态环境补短板工程三年行动和襄州区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意见,积极谋划生态领域重大项目,“工作推进项目化、项目推进工程化”。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由襄州国投筹建成立襄州生态环境投资公司,破解“有项目无资金”难题。2020年谋划生态环境治理修复项目80余个,投资逾千亿元。

转变作风提能增效,生态铁军斗志昂扬。2020年,襄州区生态环境系统以“攻坚年”为抓手,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开展“悟思想、找差距、见行动”大讨论主题教育活动。制定党建、纪检和精神文明建设三项工作要点,修订完善10项机关管理制度,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开设“机关夜校”,强化党章党规党纪学习宣传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制定《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实施方案》,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系统“每月之星”评选活动,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队伍。

全民行动同建绿城,共治格局初步形成。制定《襄州区生态环境公众“一度两率三感”提升行动方案》,通过开展以织密“绿网”、创建“绿城”、打造“绿盾”为主题的系列专项行动,力争使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开办美丽襄州动态期刊和《美丽襄州在行动》专栏,组织开展以“共商生态发展、共建生态襄州、共享生态成果”为主题的6·5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和“美丽襄州,我是行动者”主题演讲比赛。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邀请生态环境部专家到襄州开展生态环境学术交流活动。拍摄展示环保人风貌的《让中国更美丽》和《环保人之歌》MV,获得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歌咏比赛二等奖。

开启“十四五” 用生态之笔书写“绿色襄州”

“十四五”开局之年,襄州区将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力争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绘就“骨架明晰、功能匹配、绿染古渡、彩画襄州”优美城市画卷,厚植“一心四区”的绿色底色和成色。

科学谋划“十四五”生态环保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科学合理制定全区“十四五”生态环保规划。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突出抓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不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补齐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统筹推进农村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水平。

加大汉江生态屏障保护与修复。大力实施以鄂北生态防护林工程、国家储备林工程等为重点的“绿满襄州”再提升行动,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强化汉江干流及小清河、唐白河、滚河等重点流域和生态敏感区保护,实施沿河水系整治、湿地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作,统筹打造河流美丽岸线和绿道系统。守护“美丽汉江”,建立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畜禽粪污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国土全域综合整治。发展绿色产业,努力实现主体功能优化、山水特色突出、城乡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严格执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组织实施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核与辐射等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依法加强工业园区和环境敏感区的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范,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和保护、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处理、畜禽养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统筹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地下水资源、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监测工作,建立健全饮用水源自动监测系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