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硝烟尽处是故乡 ——蔡梅竹

编导简介

蔡梅竹,湖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编导,《记住乡愁》编导。

代表作品:《荆州——铁肩担家国的荆楚传奇》《襄阳——汇通南北 崇文尚义》等。


“吾心安处是故乡”     ——蔡梅竹


硝烟尽处是故乡

在写襄阳古城的编导手记之前,对标题纠结了许久,既想以节目的主题“汇通南北,崇文尚义”为题,也想以名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为题,最后却写下“硝烟尽处是故乡”,算是对这座我心中最喜爱的襄阳古城的个人化表达。

襄阳古城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南阳盆地最南端。从地图上看,它既把控着南下与北上的陆路通道,也紧握着东进与西出的水陆交通,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多次改变中国历史的战争都与它有关。 其实,硝烟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襄阳城。

春秋时期,楚国国力日盛,决定北进图强。襄阳所处的位置恰好是正对着秦岭与桐柏、大别山脉中的一个豁口,这是前往中原最便利的通道。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城枕汉水,即襄阳县之故城也,王莽之相阳矣。楚之北津戍也。今大城西垒是也。”北津戍,即为襄阳的前身,从军事渡口到汉江中游重要的渡口集镇,再到因地处襄水之北而得名襄阳县。襄阳,由此而来。

走在古城,第一眼便会被沿江的码头吸引,襄阳人会傲娇地告诉你,从前汉江襄阳段通航时,江面的忙碌和码头的热闹。在河运昌隆的年代,襄阳城区的沿江码头就有31座之多。北方的货物到了襄阳,自然的乘船顺江而下,南方的货物到了襄阳,可驮上车马即刻北行。“南船北马”由此而来。襄阳也因地利之优,汇通南北。 即使很多时候,襄阳的汇通南北,是被迫的、因战而来。

触碰襄阳的历史故事,是一次既崇敬又小心的尝试。因为无论是“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这样亮眼的标签,还是金庸笔下郭靖、黄蓉镇守襄阳的故事,都会让人觉得战争给予这座古城的那些伤痛,会不会很难去讲。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的时候,却产生了另一番感悟。那些个与战争有关的日子,既为襄阳城注入了融合创新的城市基因,也已成为襄阳人倍感骄傲的烽烟往事。

耳熟能详的宋元襄阳之战,既是一场王朝更替的决定性战争,更是一次南北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一方为完成统一,一方为捍卫家园。这场中国军事史上规模巨大、历时漫长、死伤无数的重大战役,融合了几代襄阳人的共同努力,他们在元军铁骑下苦苦坚守了37年。尽管最终襄阳失守,元胜宋败,但对于襄阳人而言,虽败犹荣。

今天我们的镜头里记录下的是繁盛的襄阳,这座城所经历的战火与壮烈难以想象。两千多年的时光里,这座城屡遭战火,一次次重创,又一次次重生,这里的人有着怎样的胆识和勇气?那个时代,这里就是边关,就是直面战争的最前线,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襄阳城的历史,又怎会知晓襄阳人汇通南北、崇文尚义的根源。当年攻打襄阳的回回炮炮弹已化身今天襄阳人捧在手里的圆鼓鼓的红糖烧饼,一咬一笑间,往事皆尘烟。

战争带给襄阳古城的伤痛,襄阳人却有着极其罕见的“自愈力”。让这座城每每会在战时兵戎相见,和平时又繁盛昌隆。这得益于襄阳人所拥有的将各方涌来的新鲜事物,快速融会贯通、加以利用的能力。这种能力,走在襄阳古城就能明晰地感受到。

陈老巷,繁华老襄阳的象征,短短180米,却是近百年来最热闹兴旺的街巷之一,有“小汉口花楼街”之称。我们的摄制组行走在陈老巷的青石板路上,马头墙、天井院、老砖墙、老铁门、雕花木窗、镂花木板门等等,随处可见。各方建筑风格,在这里融合的恰到好处。这也刚好体现出襄阳城和襄阳人的特点,融合创新,自成一体。

要在襄阳发现融合,那简直太简单了。满大街的襄阳牛肉面,就是融合的产物。南方的碱面、西北的大块牛肉、西南的红油、北方的大葱段等组成的这碗牛肉面,难怪那么多人爱吃,因为食面思故乡。

犹记得已经在襄阳生活了53年的上海老爷子虞荣夫幸福地说道,我就是襄阳人,我就在这儿,我哪儿也不去。那一刻,真的感觉这是座有魔力的城,能叫人直把他乡变故乡。从1968年投身三线建设支援襄阳到今天,虞荣夫不曾离开。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只有一个53年,他甘愿把自己的53年,赠给襄阳。

古往今来,襄阳聚集了太多太多的“虞荣夫”们,2800多年的建城史,何尝不是2800多年的移民史,一代一代因为各种原因聚于襄阳的人们,都把他乡变故乡,战争时全心捍卫,和平时全心建设,这才有了这座生生不息、活跃跳动的千年古城。

硝烟尽处是故乡,热爱从不需要原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