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庄稼”到“种产业” ——襄州区乡村振兴实绩拉练观察

襄阳日报讯(通讯员 鲁波 崔海晗 全媒体记者 加红斌)变“种庄稼”为“种产业”,能不能种出成效?能不能发家致富?再集结、再出发、再检验、再动员……2019年以来,襄州区通过实绩拉练,开展乡村振兴项目暨人居环境拉练活动,集中观摩13个产业项目建设和11个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动各镇(街、区)立足全区发展大局找位置、定坐标,营造比学赶超氛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让美丽乡村靓起来

该区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突出增“颜值”让乡村成为大花园,增“内涵”为农民打造新家园,让襄州乡村更有品质、更有活力。该区龙王镇松树坡村围绕“农耕文化、移民文化”进行重点整治,引进台商九连庄农业公司流转土地500亩种植樱花形成樱花谷,引进襄阳喜旺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打造生态采摘、科普、观光农业,走出一条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化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制度健全的康庄大道,成为襄州生态优良的标杆,让人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的生态魅力。

农村人居环境变好了,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才有基础、有希望,农村经济才能焕发出活力。峪山镇蒋岗村依托突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黄桃、李子、软籽石榴等果树种植300亩,南美白对虾、鲈鱼、桂花鱼等水产养殖650亩,苗木花卉、农家乐、生态停车场等400亩农业观光带,初步形成集生态养殖、种植、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襄州区按照乡村振兴“四步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两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编制55个示范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和308个村的村庄建设指引规划,并严格根据村庄建设规划引导农民建房,既确定统一的建筑风格,也原真性保护、原特色利用、原居式开发,让村庄充满鸟语花香。

让特色产业壮起来

2019年12月22日,正值冬桃成熟季节,在襄州区黄龙镇,一万亩的冬桃挂满枝头,白里透红,令人垂涎欲滴。

黄龙镇丁湾村抢抓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机遇,集中连片发展特色农业,已完成桃乡田源综合体主体建设,建设生态农业大棚25个,种植火龙果、冬桃等,唤醒沉睡资源,打造水乡田园,留住游客的乡愁,鼓起村民的腰包,吸纳30多名村民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

襄州区大力开展现代农业质效提升行动,做强老本行、做优新业态,精心选择能够实打实富民强村的优势和特色产业。2018年以来,龙王镇紧紧抓住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发展“稻虾共作”面积2万余亩,其中公司示范带动1.5万亩,农户自发开挖养殖5000余亩。石桥镇万家坪村成立海吉鑫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南美白对虾养殖、销售、深加工为主,建设专业养殖池塘26口,占地面积300余亩,预计年产出南美白对虾25万斤。

该区一手抓本土人才培育,一手抓优秀人才引进,带动农民走上致富路。程河镇埠口社区以襄阳易嘉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借助扶贫政策,全力打造总投资717.29万元、占地面积140亩的香菇产业扶贫园,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年产值达800余万元。通过产业扶贫、结对帮扶,先后带动埠口、六房、上王庄、张寨等村100余户贫困户发展香菇种植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让产业集群崛起来

近年来,襄州区委、区政府鼓励项目向园区聚焦的政策不变,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集中力量向园区引项目,始终坚持围绕园区上项目。

位于双沟镇的襄阳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是市、区两级政府重点打造的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其中10万平方米的休闲食品产业园以正大食品、郭大姐食品、卧龙锅巴、二阳锅巴等一批休闲食品企业为代表,正成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黄集镇引进资金800万元,建设3万吨小麦烘干厂项目,通过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为种粮农民提供市场化、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提升农业专业化水平,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高服务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该区把挖掘项目发展潜力作为重点,做好“育种蹲苗”工作,针对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策落实难、生产经营成本高等发展痛点,实施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制定完善的融资担保、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等政策措施,服务和引导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省、市扶持性资金,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去年落户古驿镇公益园区的闳宝来木地板生产项目投资4000万元,成为鄂西北地区唯一一家生产木质地板的企业,生产八大系列三十多个品种的木质地板,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责编:魏婷婷 汪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