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秸秆”综合利用解决“大问题”

眼下正是小麦收割的最佳时节,小麦收割结束后,地里残留的秸秆怎么处理?如何有效解决秸秆综合利用,以免秸秆露天焚烧导致大气污染问题?襄州区石桥镇利国民秸秆再利用专业合作社给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日前,在襄州区石桥镇利国民秸秆再利用专业合作社内,一台台大型搂草机、打包机缓缓驶出院内,工作人员正忙着给机器做最后的检查,为出发前做好最后的准备。

作为一家秸秆利用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2016年合作社注册的时候,只有5个人,那个时候百姓大多因为不理解,加之秸秆价格偏低,许多农户宁愿自己偷偷把秸秆焚烧,也不愿意将秸秆卖给合作社,辛苦一年才能收到900多吨秸秆,年产值也才50多万元。虽然辛苦,但是合作社仍然在跑市场的过程中发现了机遇。

利国民秸秆再利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周白虎:“2015年,我们跑市场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市场的求大于供,我们生产的秸秆不够销售,有很多养殖户后期还找我们买秸秆,所以我们感觉到秸秆的商机比较大的,市场前景比较广阔。”

正是由于看到了机遇,合作社决定大干一场,从2016年开始,在石桥镇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合作社加大了与周边村、镇的沟通交流,通过为村民联系专业的收割机械,提高秸秆收购价格等多种方式,合作社慢慢的与周边的村,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利国民秸秆再利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周白虎:“目前我们的业务己扩展到古驿、黄集等镇,收购的小麦秸秆面积在6万亩左右,吨位大概可以达到个两万七八千吨,产生的经济价值在八九百万。”

有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和收购量,合作社也把秸秆生产从以前单一的粗饲料加工向多元化发展。

利国民秸秆再利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周白虎:“主要发展有三个,第一个是作为牛羊的粗饲料代替;第二个是作为种双孢菇和杏鲍菇的菌草;第三个,黄菌霉素超标,水分超标的,我们就送到电厂,作为燃料。”

如今,合作社的发展已经走上了正轨,通过与村里签订收购合同,村民一亩地平均多增收100多元,同时极大的减轻了当地秸秆禁烧工作压力,真正起到了农民增收、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

全媒体记者:陶伟

编辑:汪洋  校对:曾虹璐

责编:陈杨

审核:宋艳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